赵凌告诉记者,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
“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赵凌表示,概括起来,我们的研究比较有意义的是:找到了一个限制病毒很关键的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同时促进抗病毒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
狂犬病毒主要破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而这类病毒的基础研究目前仍然滞后,致病机理不甚明晰,因此这类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和临床治疗面临极大的困难。
“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致病机制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白。”赵凌表示,这次新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些对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基因。之前的研究认为,狂犬病毒进入大脑以后就可以大肆增殖并对神经元进行破坏,神经元中没有对抗病毒的宿主基因。
赵凌说,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嗜神经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科学家有望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新靶点,从而开发出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
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
“以狂犬病为模型,我们可以解析更多嗜神经病毒的致病机制。”赵凌介绍,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免疫反应较弱、最容易被病毒攻占的地方。比如我们熟知的疱疹病毒、艾滋病毒、寨卡病毒等,其实都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
“特异和非特异具有较大区别,比如说你可以针对靶点特异性的结合,缩小非特异性反应,对以后的药物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赵凌告诉记者,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
关于狂犬病
公开资料显示,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
一般来说狂犬病毒在空气当中的存活时间是比较短的,大概在一分钟的时间,但是具体的存活时间也需要根据环境的湿度含氧量来确定。
因为狂犬病的主要生存条件就是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而空气当中都含氧,所以狂犬病毒不能够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不过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在患有狂犬病的狗的尿液或者排泄物当中,狂犬病毒的存活时间就会相对更长一些。
狂犬病早期的症状
1、假如得了了狂犬病,通常情况下,初期早已痊愈的咬到外伤性会再次再出現痛疼,出现异常的状况,另一个,还会出現皮肤过敏的觉得,创口的地区会出現发凉,烧痛的觉得,有的那时候,还会伴随阵痛,发麻,瘙痒,可是通常假如是5岁下列的小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通常是难以描述出这类觉得的,将会由于伤口发痒,始终愿意抓!
2、另一个,假如是得了狂犬病,对强光照和响声全是特别敏感的,有的那时候,应对着强光照,乃至会出現落泪,出汗比较严重,乃至是身体肌肉扩大的状况;假如是小孩子得话,后半夜入睡,常常会出現吓醒的状况。
3、在前期的那时候,假如有狂犬病的症状了,在进餐层面,都是拥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的,通常病人的喉咙一部分都是有急迫的觉得,并且有的那时候,比较严重得话,乃至还会出現食欲不振的状况,乃至难咽去食材的状况。
4、还会出現情绪不稳定,非常容易发火的状况,比较严重得话,乃至是出現脸色泛红,并且高烧持续的状况,还会伴随始终有唾沫排出。